我在聽 Toly 在 All-In 峰會上的演講,並深入探討了執行與結算的問題(下面有時間戳供參考) 傳統金融中交易和結算系統的分離似乎更多是由於路徑依賴而非第一原則。 結算系統——與交易場所不同——是在 1960 年代由監管機構發明的,當時交易量激增,以至於他們的後台辦公室無法在交易結算後的幾天內*實際攜帶*股票證書和文件。 你會看到交易系統迅速升級以跟上需求,購買昂貴的計算機來處理交易。結算被推到後台,文員們手動寫支票,定位和轉移股票證書,並來回跑銀行。這可能就是為什麼市場在銀行下午 5 點關閉時會在下午 3:30 關閉的原因?!! 市場因為交易未能在幾天內結算而積壓,無法交付,SEC 將結算窗口移至 T+5 並引入專門的結算服務。 從實際上講,執行是需要最大化的利潤中心。執行上的創新允許發行更多資產,讓更多投資者參與,更好且更有效的價格發現。結算是一種公用事業,是高效交易系統的一個特徵。你不想考慮結算。你會對執行感到著迷。 為了量化這一點,自 1970 年以來,執行時間提高了 100,000 倍至 1,000,000 倍,而結算時間提高了 5-10 倍。執行時間從 30 秒至 1 分鐘縮短到 20 微秒。結算時間從 5 天縮短到 1 天。 從第一原則來看,交易和結算都可以在單一狀態執行層中實現, 1) 資產和 $$ 的轉移成本——在高效網絡上幾乎為 0 2) 由於淨額結算與即時結算的流動性要求降低——這可以在執行層實現 3) 完全的最終性——足夠去中心化的 L1 可以提供 但即使你不認同這一點,更大的觀點是,結算的地點/方式不那麼重要,而是你執行的好壞更為重要。 IB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