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 的人會滑過這個。 但那些不滑過的人將會看到一個超越「化學失衡」的抑鬱模型,並展示炎症如何將日常習慣與心理健康聯繫起來。 (一個線程)
幾十年來,抑鬱症被描述為「大腦中的化學失衡」。 最近的研究顯示,實際上它是一種慢性、低度的炎症加上氧化壓力的狀態。
研究一致顯示,抑鬱症與以下因素有關: → 免疫系統激活,免疫細胞的行為就像身體受到攻擊一樣 → 氧化/氮化壓力(O&NS),這會損害脂質、蛋白質和DNA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過程可能會以惡化症狀的方式改變大腦的結構和功能。
但這種炎症來自哪裡呢? 一項2013年的回顧研究列出了導致炎症的環境和生活方式因素。 以下是詳細說明:
1) 壓力 慢性心理社會壓力——無論是來自工作、創傷還是社交壓力——都會使壓力反應系統保持活躍。 這種持續的活動會增加皮質醇和炎症細胞因子的水平,使免疫系統處於持續激活的狀態。 結果是抑鬱症的風險更高,嚴重程度也更大。
2) 不良飲食 缺乏營養的高度加工飲食削弱了身體的抗炎防禦,並增加了免疫激活。 → 維生素、礦物質和抗氧化劑的缺乏降低了身體調節炎症的能力。 → 富含精製碳水化合物和不穩定脂肪的飲食促進了氧化壓力並損害腸道完整性。 這些因素共同驅動免疫反應,可能會導致抑鬱。
3) 身體不活動 定期的身體活動可以降低炎症並增強抗氧化防禦。 當缺乏活動時,炎症途徑會保持在較高水平。 久坐行為與更高的炎症和增加的抑鬱風險始終相關。
4) 肥胖 過多的脂肪組織會積極釋放炎症分子,如 TNF-α 和 IL-6。 隨著體脂肪的增加,基線炎症水平上升,這反過來又增加了抑鬱症的易感性。
5) 吸煙 香煙煙霧引入大量自由基,這不僅損害組織,還維持免疫系統的活化。 重度吸煙者持續顯示出更高的炎症水平和抑鬱症的風險增加。
6) 腸道通透性(“漏腸”) 當腸道屏障受到損害時,細菌碎片如脂多醣(LPS)可以進入血液循環。 免疫系統將這些視為威脅,保持持續的低度活化。 這種腸道-免疫-大腦的連結現在被認為是理解抑鬱症的核心。
7) 異位性皮膚炎與牙齒健康 異位性皮膚炎或過敏傾向的特徵是對過敏原的免疫反應增強。 同樣,口腔衛生不良使口腔細菌進入血液,刺激額外的免疫活動。 這兩者都作為穩定的炎症觸發因素,增加了對抑鬱症的脆弱性。
8) 睡眠障礙 深層的、恢復性的睡眠對於重置免疫和抗氧化系統至關重要。 當睡眠受到干擾時,炎症標記會增加,防禦能力減弱,情緒調節也會受到影響。 失眠和抑鬱症通常通過這種炎症途徑相互加強。
9) 維他命D缺乏 維他命D在調節免疫系統平衡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當水平較低時,身體對炎症反應的控制能力會下降。 缺乏現象在現代人群中普遍存在,並且與較高的抑鬱風險持續相關。
2.5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