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力激盪:病毒循環 #1 Web 2.0的黃金時代(約2005-2010)是病毒產品的一個特殊時期,這些產品被系統性地設計來觸及數百萬人。那時,人們正在構建我們現在視為理所當然的事物的第一個版本:社交網絡、用戶生成的平台、協作工作產品、消息應用等。 在這段時間內,行業發展出了一種全面且系統的理解,來創造病毒循環。出現了測量、A/B測試和需要滿足的方程式。產品不斷優化,工程化病毒性。其中一些最成功的產品最終增長到數十億用戶,並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字。 然後,突然之間,一切都結束了。 有趣的是,那些成功創造病毒產品的人都成為了億萬富翁,或者如果他們沒有創建成功的公司,許多人則成為了FAANG高管或風險投資者。最終,圍繞建立病毒性的所有知識基本上都消失了。這發生在Web 2.0結束和移動時代開始之際。 我想寫下我在這段期間學到的有關病毒循環的所有知識,因為這些知識仍然是相關的,儘管其機制和策略不斷變化。然而,整體理論仍然相同,我認為它可以擴展到未來的技術平台和營銷渠道。它對當前的產品主導增長、所有生成AI應用的分享流程以及仍然存在於每個市場/電子商務產品中的推薦計劃也具有高度的適用性。 通過這些筆記,我計劃涵蓋一系列不同的想法和主題: - 簡單的病毒循環,雖然有效,但很快就會瓦解。 - 病毒因子及其計算方法。 - 如何逐步分解病毒循環並進行優化。 - 什麼會增加病毒因子,什麼會減少它? - 如何改善病毒因子。 - 案例研究,如內容分享、邀請流程、推薦循環、協作循環等。 - 如何留住用戶以推動病毒增長。 - 如何將留存納入病毒因子計算。 - 為什麼新用戶邀請的人數比現有用戶多。 - 如何看待口碑與工程化病毒性。 - 如何看待付費營銷、SEO、社交媒體及其他渠道對病毒因子的影響。 - 為什麼移動最終殺死了經典的病毒循環。 - 當代時代中哪些病毒循環有效。 - ... 還有更多。 如果你有想法和問題,請隨時詢問。希望我最終能將這些內容整理成一個大型PDF或其他人感興趣的閱讀材料。或者也許有一天,如果我們有某種長文本轉PowerPoint的生成AI工具,能夠真正好用的話 :) 病毒增長作為一個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