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寫了一個 Python 腳本來基準測試區塊鏈的最終確認時間。 在這個測試中,將 NEAR 與一些前 10 名的鏈進行比較。 在 60 秒內,NEAR 可以最終確認 50 筆跨分片交易 @ 1 tx/最終確認。以太坊和卡爾達諾在這段時間內將最終確認零筆交易。 結果 ↓ $NEAR @ ~1.2s 最終確認 → 60 秒內結算 50 筆交易 $BNB @ ~2s 最終確認 → 60 秒內結算 30 筆交易 $XRP @ ~4s 最終確認 → 60 秒內結算 15 筆交易 $SOL @ ~12.8s 最終確認 → 60 秒內結算 4 筆交易 $TRX @ ~60s 最終確認 → 60 秒內結算 1 筆交易 $ADA @ ~120s 最終確認 → 60 秒內結算 0 筆交易 $ETH @ ~12.8 分鐘最終確認 → 甚至連接近都不算 *每條鏈的最終確認時間是從不同來源收集的近似值。NEAR 需要兩個區塊 @ 600 毫秒的區塊時間,例如。 cc @NEARProtocol 我會努力隨著時間改善這個視覺化。 會嘗試添加更多鏈,並可能找到某種方式來包含交易容量(可擴展性)。 不過,這是一個有趣的方式來理解最終確認時間如何影響每條鏈的整體用戶體驗。任何超過 3 秒的時間在我看來似乎都太長了。 我已經使用 Nano $XNO 幾年了(600 毫秒最終確認),現在使用 NEAR。這些鏈真的會讓你習慣到一個地步,使用較慢的鏈會變成一場噩夢。 我沒有在這裡包括 Nano,因為我想檢查那些能做的不僅僅是發送/接收單位幣的鏈,實現更快的最終確認,同時還能進行更複雜的操作(例如,跨分片函數調用),這才是真正的性能挑戰。